后来,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快速上升,外交工作变得越来越忙,周总理因为还担任外交部长,实在忙不过来,所以急需找一个能干的人来接替他的工作。
1958年2月份,曾在法国留学过的陈毅,在一群干部里面显得特别出色,就被提拔做了副总理,还兼着外交部长。
靠着出色的学问和广泛的经历,陈毅把新中国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,有声有色,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。
不过,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。陈毅在一次外交访问时,尽管小心翼翼,却还是出了个小差错,差点惹出大麻烦。
后来,就连平时对人很温和的周总理,也气得火冒三丈,脸色严厉地责问:“你这是在搞什么名堂?是谁让你这么做的?”
那么,陈毅到底干了啥,让周总理火冒三丈呢?他在外交上的经历又是如何的呢?
【反帝反霸权,光耀日内瓦】
1961年开头那会儿,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大会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。这次大会,是陈毅第一次以外交部长的身份,带着中国代表团去参加的国际大会,它的重要性那是明摆着的。
按照计划,5月12日这天会议正式拉开帷幕,其他国家的代表团都一个个到了,就只有美国代表一直没露面。大家问起缘由,美国方面只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应付。
“我们一直没收到老挝那边的停火消息,所以不去参加会议了。”但查了之后发现,老挝其实在10天前就已经停火了。
美国看到一招没奏效,就又搞出新花样,说老挝爱国阵线党的代表团没资格代表国家去参加会议。
同时,有了美国撑腰的老挝右派头头文翁——诺萨瓦集团也在旁边跟着起哄,助纣为虐,一起反对会议的开始。
看到事情快没法收拾了,陈毅是个行军打仗的好手,做事雷厉风行,于是他决定在中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馆开个记者会,直接批评美国那边没道理地捣乱,不让会议好好开,真是太不要脸了。
对于这事儿,陈毅毫不掩饰地说:
美国说不开会,难道咱们就真的不开会啦?这么多国家都让美国一个人说了算,这口气可真不小啊!
中国代表团的发言铿锵有力,让整个日内瓦都震惊了,美方完全没有料到,这让美国代表团的头儿、国务卿腊斯克又恼又羞。
中方开完记者会没多久,也就大概一个小时吧,腊斯克就赶紧找了一堆美国记者来解释,但没啥用,中方已经抢先一步,占了上风。
国际上议论纷纷,到处都是对美方的指责声,他们本来就在无理取闹,但随着事情越闹越大,美方也只好收敛起来,不再折腾了。
经过陈毅的一番坚持和辩解,美方最终答应让老挝爱国阵线党的代表团在5月16日参加会议,就这样,日内瓦会议顺利拉开了帷幕。
在比赛刚开始的时候,陈毅亲自上阵,率先为胜利拉开了序幕。
开幕会上,陈毅作为新中国的代表,讲了18分钟的话。他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底线、态度、看法和要求,坚定地强调说:
老挝自己的问题得靠老挝人民自己来解决,这次会议就是为了给老挝人民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,好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,达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心愿。
这次讲话,直接点名了美国,陈毅一语中的,揭穿了美国的如意算盘。美方见状,干脆不再狡辩,而是变着法子找借口,想在老挝的地盘上搞他们的霸权主义。
结果就是这样,腊斯克表面上说自己是“中立”的,可立马又提出要在老挝搞个管用的国际监督组织。
这个机构吧,说白了就是能在老挝随便进出,不用老挝官方点头,就能直接对老挝军队动手整改的一个单位。
美国的野心勃勃,大家都看在眼里,却没人出声,只有陈毅勇敢地站出来说话:
说到国际监督机构的权力时,得先尊重老挝的独立和主权,这是不能动摇的基本原则。
所以,从五月底开始,美国那边就老挝战场的停火一事,反复无常地纠缠不清,会议也是时断时续,大家意见不统一,结果又僵住了。
英国、苏联、法国等国家的外交部长们,一个个都把工作交给了手下人,然后从日内瓦回了国。可陈毅呢,他非得留在会场不可,坚定地举着反对霸权的大旗。
到了第五次发言时,美国那边还是咬着牙说要通过国际监督委员会来插手老挝的内政、军事和经济。陈毅实在看不下去了,当场就在会上捅破了这层窗户纸:
这不就是挂着监督的幌子来强占吗?美方这是又想当谁的“老大”呀?
为了让会议能有个好结果,陈毅努力安排老挝的三位亲王见面,先让他们在国内问题上意见一致。接着,他又和苏联好好谈了谈,打破了美国想借中苏之间的不和,来阻止协议签成的如意算盘。
长达14个月的较量后,在各方的调解下,“老挝中立宣言”等相关文件最终得到了批准。
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,意味着亚洲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。陈毅部长勇于开拓、走在前列的精神,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好评,同时也为新中国外交赢得了一场精彩的胜利。
可以说,要是没了陈毅,这次会议的任务根本就完不成。经过这次经历,陈毅变得更加勇敢,面对接下来不断出现的挑战,他到底是怎么反击的呢?
【美苏两争霸,中华自岿然】
1958年以后,美国又把眼馋的眼珠子盯上了台湾岛,从那以后,中美之间因为台湾问题,好几次在外交上闹起了别扭,每次都是美国先撩起来的。
美国把台湾当作他们在亚洲称霸的“基石和通道”,所以,他们极力想要维持台湾与祖国的分裂状态,对抗中国的统一大业,并且煽动事态,希望天下大乱。
1958年8月8日,美国海军的头儿伯克放出话来:
而台湾那边看起来很高兴,喊着要“打回大陆”。对于美蒋这样的明显挑衅,8月23日,中国政府决定炮轰金门。
这个行动给台湾领导层敲响了很大的警钟,但美国那边并不打算就此罢休,紧接着在九月初就派出了军舰和飞机,给国民党军队撑腰打气,还发出了战争恐吓。
中国政府坚决不会向想要把国家分开的势力低头,从9月8日开始,连续三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炮轰。一时间,海面上炮声隆隆,往日的平静被彻底打破。
在9月中旬的中美谈判中,美国率先提出“停火”并非出于善意,而是担心一旦对台湾采取过激行动,可能会破坏其在亚洲的霸权野心。
9月20号,陈毅站出来代表咱们中国政府说话,直接拆穿了美国人的花言巧语。
中美之间并未开战,所以“停火”一说根本无从谈起。现在要让海峡局势不再那么紧张,关键就在于美国别再插手台湾军事事务了,这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家里的事儿!
不光是美国这样,那时候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僵。1959年5月30日,赫鲁晓夫刚从美国访问完,紧接着就跑到北京来了,要进行访问和商量事情。
赫鲁晓夫自诩为“老子党”,公然宣扬霸权主义思想,毫无遮掩地企图称霸全球。他无端指责中国政府对金门事件的正当反应是“好战”和“冒险”的行为,更荒谬地断言:“中国或许可以暂且容忍台湾的独立性。”这样的言论完全违背了事实和道理。
陈毅一听,立马回过头来说:“你说得不对,我们可不听你的。这是我们自家人在商量事儿,外人就别插嘴给意见了。”
不管是面对苏联还是美国,“一个中国”都是咱们坚守的原则和不能碰的底线。谁要是敢越过这条红线一点点,中国政府,就像陈毅元帅那时候一样,肯定会在外交上提出警告,并且在行动上狠狠打击。
后来,苏联突然不遵守之前的友好互助协议,说要把所有在中国的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都撤回去。
遇到突然变化的局面,陈毅很镇定。政治虽然冷酷,但两国老百姓之间的温暖感情是实实在在的,他并没有因此责怪苏联专家,反而为他们举办了热闹的欢送会。
晚宴时,大家纷纷端杯喝酒,舍不得离开,喝了几轮酒后,陈毅站起来说了几句话。
各位在中国一起工作的日子里,我们天天见面,感情越来越好,你们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和好老师。我陈毅,在这里要代替中国人民,谢谢你们给我们的帮助。
说完后,大家都忍不住当场流下了眼泪。陈毅的话里充满了大国的气质,让人印象深刻。即使过了很长时间,很多苏联专家回想起这段往事,还是心潮澎湃,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善良念念不忘。
在周围都是凶猛对手的政治斗争里,陈毅作为外交的领头人,他勇往直前,始终守着规矩和底线,多次当众说:
为了守护中国的自主权,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,中国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就动心,中国会坚决斗争到底!我们不需要成为别人的附属国,也绝不会让任何人把我们当作附属国!
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老国家,能自给自足,自立自强。要是敌人来侵犯,我们会奋起抵抗,而且我们的后代也会这样做。中国人凡事都靠自己,比如我,活了六十多年,都是靠自己过来的,不需要靠别人来保护!
现在的新中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,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敬,不过在联合国还是会碰到一些排挤和压制。
不过,每当遇到明争暗斗,陈毅部长每次的讲话都能让霸权主义心惊胆战。新中国的外交得有武将的那股子劲儿,要说谁最能展现武将的风采,那肯定是陈毅这位外交高手。
同时,这种勇于拒绝的勇气,让中国赢得了不少伙伴,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篇章。
不过,就在外交工作越来越顺利的时候,陈毅平时那种雷厉风行的性格,却差点惹出了大麻烦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【白玉虽微瑕,雕琢成大器】
1965年,眼看第二次亚非会议就要开了,苏联这个平时主要在欧洲活动的国家也想来掺一脚,感觉他们目的不太单纯。
会议被安排在了遥远的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,陈毅带领团队乘坐飞机前往。这次会议周总理特别看重,也跟着一起去现场指导和监督。
为了这次大会,中国外交团队加班加点,准备得十分充分。可没想到,就在开会前,阿尔及利亚突然发生了政变,场面一片混乱,看来会议要延期举行了。
这时候,去阿尔及利亚的飞机都已经飞上天了,周总理和陈毅他们正在去开会的路上呢。一听到这个消息,周总理脸一拉,想了想,就说:
别急,咱们先找个地儿安顿下来,陈毅,你去前面瞅瞅情况,有啥新发现,赶紧回来告诉我。
不出所料,现在的阿尔及利亚乱作一团,老百姓也好,地方上的小官也罢,都像是没了头领的蚂蚁,啥都不知道,一问起来就摇头。
陈毅没办法,只能先去会场看看。到了那儿,各国的外交官们零零散散地站着,没人接待,也没人安排,大家都显得有些不知所措。一见陈毅来了,大家立刻把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,充满了期待。
陈毅在日内瓦会议上大展身手,一下子出了名,新中国的分量也让人刮目相看,各国的代表们都不敢轻易表态,都盼着能有个人勇敢地站出来,为正义说话。
陈毅是个当过兵的人,他做事总是习惯计划周密,弄得井井有条,因为出错一步就可能满盘皆输。这是他多年打仗养成的习惯,也是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。
因此,陈毅特别见不得这种乱糟糟的局面,心里一下子冒出一股火来,当场就表明了态度:“这太不像话了!国际会议得开,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!”
那时候,现场有好多西方的媒体都在。他们听了陈毅的讲话,心里头都挺高兴的。结果第二天,好多大报纸都登了陈毅在会上发火的事儿。
周总理看到报纸,心里咯噔一下,觉得事情不妙,赶紧把这事儿告诉了毛主席。没过多久,陈毅就接到了中央发来的电报,上面写着:“会议先不开了,赶紧回国。”
看到电报的那一刻,陈毅心里明白自己惹麻烦了。一回国,他立马去找周总理,诚恳地承认错误并道歉。周总理这时还在气头上,罕见地生了气,说道:
你在干啥呢?谁允许你这么说话的?你明不明白,你这么说,会让那些爱挑事的人给中国安上“爱打仗”的罪名啊!
陈毅心里特别过意不去,真想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。其实,事情发生的那天,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说错话了。
要是别的国家里面发生了军人夺权的事情,最好是别掺和进去,也别乱讲政治立场,要不然,话说多了容易出错,到时候让人家拿你的话来利用,只会给自己的国家丢脸。
周总理瞧见陈毅一脸真诚,心里的气也消了不少,便又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,还耐心地给他讲解了外交工作该怎么做。
陈毅对周总理的大度表示感激,回去后,他好好反省了自己的错误,暗暗下定决心,要让中国的外交工作发展得更好。
经过那次“事件”之后,陈毅的外交本事真是大涨,他提倡要积极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,让他们能够自己站起来,对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。
所以,在处理国际事情上,中国靠着“用道德让人信服”、“以仁爱赢得人心”这样的做法,赢得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,也因此,中国在1971年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位置。
就是说“做得对的人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,做错的人会很少有人帮他”,陈毅很明白这个道理,并且用在了外交上,新中国能在联合国站稳脚跟,陈毅的作用非常大。
陈毅一辈子都在为中国做贡献,前半辈子他拿起武器,为中国打天下,带来和平安宁;后半辈子他搞外交,为中国在国际上保驾护航。向这位了不起的共产主义战士致敬!
关于这事儿,你有什么想聊的吗?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!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